花灯的发展

来源:意树彩灯  发布时间:2017-04-14  浏览:4301

 

任何艺术形式的形成与发展都包含着一定烦人民族习惯于文化传统的因素,花灯艺术的发展也是如此。“除夕火,元宵灯”,花灯的发展历史与元宵节观灯、赏灯的习俗有着直接的联系。元宵节又叫“灯节”,因为这个节目离不开灯。在那“燃灯”、“放灯”的活动中,人们设计之中的花灯焰火,是这个节日庆祝活动的中心,甚至可以说是特大规模的花灯焰火的展览会。

据《文乐书》记载,这活动最早始于汉代,当时名叫“上元燃灯”。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提倡佛法,为了表示对佛教的尊敬,敕令在元宵节张灯燃烛,从黄昏直到天明。百姓都到皇宫附近观看,这就是元宵夜游观灯的由来。汉代司马迁建yi汉武帝修改历法,在创建《太初历》时,把元宵列为重大节日。此后,各地都兴闹元宵、赏花灯的活动。
  元宵张灯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最早只是佛教礼仪,只有皇室贵族、富豪人家正月十五晚上在御街两旁和自家门口张灯结彩,以表示对佛的尊敬和虔诚。但是后来传到民间的时候,元宵灯节几乎没有任何宗教痕迹。

  

元宵观灯,在南北朝时已蔚然成风。那时有油灯、漆灯,或燃香、或燃蜡,火树银花、灯月交辉,不论京都华苑之地,还是乡村小衢之内,都充满了灯的风采,到处是灯的山,灯的海。

据《隋书·音乐志》载:“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正月十五日,在京都端门外大放炬火,光烛天地,绵亘八里,列为戏场。金面匏革之声,闻于十里之外。自每年以为常焉”。
  到了唐朝,元宵放灯发展到盛况空前的灯市,京城“作等轮高二十丈,衣以绵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唐明皇李隆基令人制作过高达150尺的大灯楼。灯楼上悬挂着珠玉、金银穗坠,风吹金玉,铮铮作响。五代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说:“韩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目也。”这些引人入胜的描绘,可以想见唐朝元宵灯节规模之宏大。
  唐朝以后,北京、西安、洛阳、苏州、杭州、福州、潮州、成都、广州、泉州等十大城市的花灯活动尤为盛行。到了宋代,花灯发展到了新的高峰,样式变化万千。《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今开封)宫廷扎做灯山,有普贤、文殊佛骑狮子、白象等灯,佛像的手能活动。工匠们用辘轳绞水,把水送到灯山高处的大木柜内,让水从佛像的手臂浇出,状如瀑布。正如崔液诗中所说:“灯神佛火百轮张,刻象图形七宝装。影里如开金口说,空中似放玉豪光。”南宋宫廷扎做琉璃灯山,高达五丈,灯山上的各种人物灯彩栩栩如生。《武林旧事》中说:“那时灯品至多,精妙绝伦。”有同玻璃球一样的璀璨的无骨灯,有灌水转机、百物齐动的机关灯,有刻镂金珀、饰以玳瑁的鱿鱼灯,有以五色珠为网、下垂流苏的珠子灯,有白玉制作、绘嫦娥奔月、稀释采莲、刘海戏蟾故事的人物灯,还有制作精奇的各式工艺彩灯、宫灯、壁灯、吊灯、花卉灯、动物灯、山水灯、玩具灯,甚至有仿龙舟、鳌山、亭台楼阁的造型灯,以及灯塔、灯山、灯牌坊、过街灯等等。这些灯争艳斗奇、琳琅满目、莹煌炫转、照耀天地。
  “银烛饶空排丽景,鳌山耸处现祥光。”这两句诗就是描写当时福州灯市和鳌山盛况的。那时杭州举行的全国灯赛中,福州和苏州的花灯被评为上品。《武林旧事》曾记载福州进送京城的花灯:“纯用白玉,晃耀夺目,如清水玉壶,爽彻心目。”还有桔灯,它是挑选大型的鲜桔,取出瓣肉,留下空壳,用四条红色丝线提栓,再用小铁丝扎上一个烛托,放在桔壳中,插上特制的小蜡烛,点亮后烛光透过红红的桔皮,绚烂通明。这是福州特有的一种有实物美感而又小巧玲珑的灯品。
  江南花灯,宋时数苏州为盛。据文献记载,1025年已有制灯店117家。“灯之品极多,以苏灯为最,圈片大者中径三、四尺,皆玉色玻璃所成···”可见苏灯之精,数量之多,已享盛誉。
  到了明清两代,花灯越出越奇,云南和江苏丹阳的料丝灯、南京的夹纱灯、杭州的羊皮灯、江苏的麦橘灯等都各具特色。广东佛山,明代兴起“秋色赛会”以后,花灯艺术相应发展。至清代,各种“扎作行”极其兴旺,秋色赛会盛行,灯彩远销外洋。
  在争奇斗艳的花灯中,有一种精妙绝伦的走马灯,宋代诗人对它作了生动的描写:“飈轮拥骑驾炎精,飞绕人间不夜城。”走马灯的发明至少在一千五百年以前。《荆楚岁时记》就有这方面的记载,并明确提到“灯以火运”,走马灯的奇妙在于自动化。“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烛灭则顿止矣。”《燕京岁时记》走马灯的关键部件,时蜡烛上方的一个纸轮。由于蜡烛燃烧,周围空气变轻上升,推动顶部的风轮绕轴旋转,带动与轮轴联在一起的灯罩“拥骑飞绕”。李约瑟博士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认为走马灯史中国古代人民的一项重要发明。
  新中国成立后,花灯艺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据《当代中国工艺美术》所载:建国以来,集中艺人组织工厂生产花灯的地区,如江苏、北京、福建、广东、上海、安徽灯地,大体都保护着地方特色。发展较大的还是福建与广东两省。福建泉州自古以来就是“月牵古塔千年影,虹挂长街十里灯”的名城,《泉州府志》中说:“灯火三层,蘸沉檀其中,香闻数里。”可见灯节之盛景。该地的传统料丝灯很有特色。1954年,著名艺人李尧宝吸收传统技巧,将料丝与纸工艺结合,生产了解放后第一盏多角料丝灯,由165个纸质等边三角形组成,外镶玻璃珠,灯光透过纸上刻出美丽的花纹,玻璃珠闪烁异彩。多年来,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创造了“劳动光荣灯”、“馨灯”、“多角灯”、“五簪灯”、“卷书灯”、“绣球灯”,并改进灯架结构,使用新材料,创作出“双面印花布灯”、“刻纸吹塑灯”等,在民间花灯的基础上迈出了新的一步。
  广东佛山花灯,不仅保持了明代“纸马火龙”的热闹风采,而且在装饰技巧上更胜一筹。艺人们将佛山铜衬剪纸用于花灯,又用七彩绣球、排穗、明镜、彩胶片、缨络等,曾强金碧感,渲染出一派富丽气氛。
  浙江的硖石彩灯,亦是江南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宋代以后,元宵节的迎灯盛会,以火流星开道,火流星殿后,中间则是无数花灯。水面船只云集,岸上火树银花,彻夜不散。硖石灯中以针刺花灯最著名,俗称“针工”或“引线工”。四层裱叠在一起的宣纸,糊在灯架上,而后用针刺出花纹。近年来制作的《龙舟灯》,长180厘米,宽28厘米,全身总针刺20万孔,龙身纹鳞隐现与灯光下,很含蓄。1955年周总理赠送斯里兰卡贵宾的礼品中就有一堆硖石的花蓝彩灯。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花灯艺术更是花样翻新,奇招百出,将电子、建筑、机械、遥控、声学、光导纤维等新技术、新工艺用于花灯的设计制作,把形、色、动、光、声相结合,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相统一,使华夏工艺的奇葩——古老的花灯艺术更加绚丽多彩,展示出新时代的勃勃英姿。

自贡意树文化
收藏 关闭